《都挺好》在观众抗议和解、拒绝大团圆的氛围下,最终还是洗白,和解,团圆了。
编剧刻意营造的悲情氛围,精妙设置的催泪弹使得观众在追剧过程中,可能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分裂,一边愤怒于都挺好的狗血,一边又控制不住地流下了热泪。
不得不说,编剧太深谙人性弱点。
但无论如何,《都挺好》大结局的这通操作,真的让很多观众有种自己的情绪被故意绑架并恶意操纵的愤怒。
可如果仔细去审视下这部剧,又觉得其实大团圆背后隐藏的悲哀,都处于呼之欲出的状态,它们静静立在角落里,等着被观众冷静下来一一戳破。
第一大悲哀:孝道的演化,也阶层固化。
苏母出生于农村,为城市户口嫁给了苏大强。
苏家三兄妹出生即是城市户口,教育使得他们最终冲出自己的阶层,往更高处发展。
苏明哲是高学历人群,妻子吴非也是,他们的孩子小咪,定然也不会差。
苏明成在苏母病逝以前,和妻子朱丽算是城市小资阶级一类的人吧,衣着光鲜亮丽,有趣味,有品位,生活水准挺高。
苏明玉更不必说,其社会地位,财富值,本人眼界格局,完全凌驾于两哥哥之上。
正是这样资源配置良好的家庭,在承担起以一人之力将家里作得鸡飞狗跳的苏大强的养老问题后,也被逼到差点崩溃。
同时,也正是这样子女个数3个,大家都不断自省改变的家庭,才迎来了强撑的大团圆,实现都挺好的美好局面。
可要是放到一般家庭,应该不配大团圆吧。
但就是这样的家庭,最终还是被“亲密关系是人生标配”驯化,臣服于这样的人生步骤、既定程序里,人到中年,恋爱,结婚,孝顺老人。
同样,苏家三兄妹所代表的阶层,最终也还是被父母的恩情,老去,软弱所绑架,牺牲个人的成长发展,将自身所具备的最优质资源投入到父母恩情孝道中去。
老龄化逐渐加剧,若是苏家三兄妹所代表的阶层都通过这样的方式给父母养老,既不送养老院,也不请专业护工,那么,到底青壮年如何分身去投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再赚钱养家呢?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作为上层人士的老蒙,特地对明玉说,让小蒙与之多走动,这样他老了就不用担心小蒙不管他了。
好的, 连叱咤风云的老蒙,也对老了以后父慈子孝非常渴望,非常向往。难道子女的出生就是父母养老的一项投资?
第二大悲哀:众邦及父母,是不是完全无救了?
《都挺好》里,舅舅一家的出现,为苏母的悲剧性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作为催化剂将苏家人罕见地团结起来了。
但众邦身上体现出来的严重问题及众邦父母本身存在的问题,令人忧心忡忡。
众邦已然被父母培养成一个巨婴,但他的父母,则是加大版的巨婴。像他们这样类似城乡结合部出身,教育水平一般,又被重男轻女思想宠废的人,未来何去何从?若能顺应着社会的潮流,等着被社会慢慢改造,也许也能吃饱穿暖过一生,若是对生活的重击毫无招架之力,面对挫折采用极端方式应对,很难不加重社会负担啊。
剧情对众邦一家连一句交代都没有,也许也是不忍去揭示隐藏的悲哀一面吧。
第三:苏大强通过突如其来的特殊疾病洗白,那万千没有疾病的老年人呢。
苏大强未病之前,是作得让人天天想爆锤他的。
但他以六十岁多点的年龄突然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苏大强的疾病和软弱绑架了强势的苏明玉,她为了苏大强辞职。
苏大强的病,没人知道何时会好,明玉,也没人知道她何时会再回众诚上班。
但明玉会和石天冬结婚,也许也会生小孩。
当家庭的树开了更多枝叶,作为核心枝干的明玉,究竟要怎样去兼顾自己的小家和年迈的父亲?
万千没有疾病却依然在作天作地道路上加速奔跑的老年人们,他们的子女该如何去与他们相对,靠孝顺和无尽的关爱感化吗?苏大强是被疾病削弱了战斗力,但战斗力极强的其他老人,他们的孩子还有别的路可以走吗?
譬如张韶涵之父母,梅艳芳之母亲,毛晓彤之父亲,及大量没有苏大强典型却也磨人的父母,中国青壮年的孝顺之路,到底在哪?
可以说,《都挺好》暗藏这3大悲哀,是因为它真实,典型,但它只是揭露了现状,却没给出更多有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案。
也许,无论是观念的改变,政策和律法的支撑及完善,都还需要时间吧。
大家怎么看《都挺好》大结局?欢迎留言交流。
文字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都挺好:苏大强坚持去明玉公司一趟,有4个目的
都挺好:住明玉家苏大强做这事,象征洗白开始,也证明小蔡太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