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建新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的电影《1921》在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全国上映,给足了观众仪式感。
《1921》演员阵容强大,但却没有主角,如果非要说凡是电影必然有主角,那么这部电影的主角是时代,是那个时代里的那群无所畏惧,胸中有大义、心中有人民的新青年。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明星,只有演员。透过大银幕,观众可以感受到全体演员的全情投入、全神贯注。而由李晨扮演的李大钊,有的观众在电影看完,竟然都没认出来那是李晨,确实有被惊艳到。
李晨深邃的眼神,还原了李大钊的沉静如海、处变不惊
《1921》里,李晨和陈坤的的开场戏非常重要,给电影定了调:彻底改变中国的日子就要到来了,点燃起熊熊烈火,一发不可收拾。“南陈北李”再现,两人隔着监狱的铁窗,紧握双手,“我们的使命,即将开始。”
俄国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风云激荡的1921,从这场狱中会话开幕。
二人在狱中探讨中国未来的前途,在演绎过程中,李晨在导演没有提示的情况下目光坚定,没有陈坤那样的眼泛泪光,反而更为准确地诠释了李大钊沉静如海、处变不惊的性格特征,监视器后的黄导大赞这段表演超出了自己的预期。
即便是赶去探望被捕的好友兼战友陈独秀,李大钊依旧处变不惊、沉稳内敛的气质令人叹服,在李晨身上,没有一丝《跑男》中“大黑牛”的影子,有的,只是李大钊的沉静如海。
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把满腔热血都凝聚到笔端。“人道的钟声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在《新青年》发表的文章在中国首倡马克思主义,激发了无数热血青年的进取精神。
精益求精,李晨为再现李大钊就义前的状态,一夜未眠熬出黑眼圈
进入《1921》剧组,角色都慢慢长在了演员身上,回归初心。正如张艺谋导演在金爵盛典上所说:“我们搞创作的人,必须俯下身子,向人民学习,从生活汲取给养,把自己沉下来,让自己保持一份纯粹和清醒,才不会重复自己,才可能创作出反映时代变迁、民生情怀的好电影。”
《1921》的表现令人惊喜,电影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游走,特别实的部分,细节严格忠于历史。甚至在挑选演员时,年纪都要尽量贴近历史人物。大到故事情节,小到服道化细节,人物口音,无一不面面俱到。
李晨则演绎出了李大钊沉稳如山、深沉似海的一面,“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在拍摄李大钊就义的一场戏前,为了在身心两个层面都更贴近人物赴死前的状态,李晨一夜未眠,第二天眼圈黑紫、面部浮肿,呈现出了化妆所无法达到的状态。
历史上李大钊就义时,被绞3次,
电影中所呈现的,只有李大钊慷慨就义前的大义凛然,对套在脖子上的刑拘给了特写镜头,而真实的历史中,李大钊被执行绞刑,整整绞了3次,令人痛心。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突袭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全家同时在苏联大使馆被捕,李大钊接受军法审判。在此期间李大钊著有《狱中自述》。蒋介石发来密电,建议“速行处决,以免后患。”
4月28日,李大钊等20名国共人员被以“和苏俄里通外国”为罪名绞刑处决,时年38岁。20名遇难者中,第一个受刑的就是李大钊。为了折磨李大钊,竟绞了他三次,历时28分钟。
盗火者,总是痛苦的。因为他们最先看见黑暗。
一百年前,那群盗火的新青年,不为自己、不顾小家,胸中只有家国天下。心中有信仰,眼中有希望,全身在发光。
历史由人民创造。然而,弄潮儿、觉醒者、探路人却总是极少数。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百年之前,如决然地“盗火者”,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火种传播给大江南北的进步青年。
李大钊同志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历史眼光的深邃和思想价值的珍贵,更加感受到他革命精神的崇高和人格力量的伟大。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