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央视正在播出的电视剧《大决战》槽点持续刷屏,如此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又是献礼片,能制作成如此平庸令人发指,让我想起新版电视剧《红楼梦》(2010版)引发的舆论惊天动地的大骂,至今余震不绝。
电视剧《大决战》在战争场面上的硬伤并不是主要的。再现举国体制电影《大决战》中廖耀湘兵团占领彰武时机械化部队征尘滚滚,黄维兵团绵延不绝的汽车阵,东北野战军铺天盖地的骑兵冲锋,华野、中野潮水般冲击敌阵,确实不太可能。
不过,即便是电影《大决战》功勋导演杨光远、翟俊杰执导《血战台儿庄》中表现的台儿庄城下尸山血海的震撼场面,电视剧《大决战》也没能达到,三大战役被拍成了“三大战斗”。
至于电影《大决战》开篇(第一部《辽沈战役》)黄河解冻时坚冰爆裂、相互挤压时的视觉创意和冲击力,电视剧版更是无法望其项背,而这种艺术表现力的缺失恐怕是导演组、摄制组水平问题了。
而电视剧版更大的问题是片中的人物刻画。多年来,影视作品对脸谱化倾向的反思和修正,在电视剧《大决战》中似乎又走了回头路。
从蒋介石到国民党各级军政要员,上上下下不是焦虑恐慌,便是张牙舞爪,千人一面,差别不大。
最不可思议的是卫立煌和刘峙,两个历史人物原本各有特色,在本剧中竟然容易混淆,都变得诡诈世故,敷衍塞责。
编剧对蒋介石的刻画非常失败,原本演员张劲松的造型和表演功底都是一流的,然而编剧给老蒋设置的情节基本上就是煲电话粥,一通吼叫、恐吓了事。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增加了蒋介石写日记的情节,可惜一笔带过,没有将日记内容与时局结合起来。
而电影版《大决战》中的蒋介石(赵恒多饰演)则是多侧面的。锦州被东野攻占前夕,故作镇静的蒋介石在北京后圆恩寺行辕迎接宋美龄,他的夫人送来了鲜花,准备为其庆生。因东北战事濒临崩盘而陷入极度焦虑的蒋介石此时得到了家人的慰藉,感激不已,热泪盈眶。
在淮海战役期间强令杜聿明率部撤出徐州的博弈中,蒋介石先是听说杜聿明要抗命而大怒,然而接见杜聿明时秒变,突然话锋一转,温和地提出准备给杜和他的老母过生日,并让在一旁的蒋经国罗列了庆典规模的相关事项。老蒋不战而屈人之兵,还让杜聿明感激涕零,老老实实地同意撤出徐州。
电视剧版对林彪的刻画是失败的,于和伟饰演的林彪是灾难性的,与电影版中特型演员马绍信沉默、内敛、坚韧、狡猾的人物塑造相比差之千里,这同时也是剧本的硬伤。
而电影《大决战》中性格鲜明的杜聿明、廖耀湘、黄百韬、邱清泉在电视剧版中则平板、僵化、枯燥乏味。
制作精良的《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导演张永新如果接手《大决战》不知道是什么结果。
原本可以全景展现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重大题材被浪费了,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