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版《大决战》好评不断,却难超越1991年电影版《大决战》三部曲

麻花影视Aaron影视资讯人气:474时间:2024-01-31 01:02:07

拿下赵庄,再吃早饭。《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大型革命历史剧《大决战》,自2021年6月25日播出之后就好评不断,然而这些赞美的声音主要集中在几位主角的表演上。

比如,于和伟饰演的林彪很精彩传神,一个吃黄豆的细节就把角色演活;王劲松饰演的蒋介石入木三分,通过对一罐辣椒酱的态度,就演出了人物的个性。

好演员的精彩表演,确实是给《大决战》加分,然而即便如此,这部《大决战》也很难超越1991年的电影版《大决战》三部曲。

《大决战》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一个大字,剧版《大决战》在大上并不突出;而电影版的《大决战》三部曲,才能从方方面面真正体现这个大字的精髓。

首先是场面大,规格高。

《大决战》故事的主体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从东北打到华东,再打到华北,双方投入的兵力都超过百万。

这种百万级的《大决战》,场面怎么能小?

八一厂1000多在职员工,有800人参与了《大决战》的拍摄与制作,最后获总政授予集体一等功一次。

事实上,从1988年开始的4年时间,八一电影制片厂就只拍了《大决战》这个六集的三部曲。

电影中出场的历史人物达238人,其中主要演员50余人。这些演员,除了八一厂的演员,还从全国各大电影制片厂海选。

【当时八一厂的厂长萧穆,担任摄制总指挥,负责所有人力、物资的统筹调度工作,在《大决战》1992年全部上映后,他才安心退休。】

多位参加过三大战役的元帅、将军、战士,也就是电影中的主角,都作为《大决战》的顾问,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拍摄完成后,除了常规的送审,多位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审看了样片,包括多位参与了三大战役的元勋。

1991年8月1日,《大决战》在人民大会堂首映。

《大决战》拍摄地北起黑龙江哈尔滨,南至浙江奉化,西至黄河河套,东至渤海之滨,跨越13个省市自治区,50多个市区县,参加拍摄的群众达15万余人。

【剧版的《大决战》,只分别在北京怀柔、河北张家口和浙江横店,三个地方的影视城拍摄。】

当时,给参演《大决战》的战士补贴标准是一天2元,每天就要20多万。

其中,坦克、飞机、大炮、舰艇等大型军事装备,都由各个协拍军区提供,而100辆可炸汽车则是由剧组从各地收集的报废卡车改装。

他们按照三大战役分工为三个摄制组,军委给每个摄制组配了一台直升机,飞机的燃油消耗也是由军委报销。

正是因为在人力、物力和场地等方面获得的巨大支持,《大决战》拍出了很多经典而珍贵的航拍镜头和长镜头。

比如《辽沈战役》最后的围歼战,《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的运兵镜头以及对其发起总攻的冲锋镜头,《平津战役》中解放天津后漫天遍野欢呼胜利的镜头,等等。

其中,《淮海战役》这种视野开阔的大场面镜头最多。

那些大全景的战争场面镜头,不仅因为经典和珍贵,也因为看不到人物细节,之后也无数次被其他影片当作纪录片素材引用,这次的剧版《大决战》也不例外。

为表现黄维第12兵团庞大的行军规模,直接调动了原南京军区12集团军36师。最妙的是,当年俘虏黄维的就是36师,而且拍摄地点也在当年战斗的地区。

现在我们网上看到的高清版本,《大决战之辽沈战役》3小时30分,《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3小时30分,《大决战第三部:平津战役》3小时28分,三部总时长达10小时30分钟。

相比《建国大业》这种普通的献礼片,《大决战》绝对是国产军事电影中的史诗大片。

在10个半小时的《大决战》中,至少有1个小时是纯战争戏;而这些战斗场面,至少一半是大全景镜头,场面相当宏大壮观。

论战争戏大场面,有谁能和《大决战》比肩?

《大决战》第三部《平津战役》开场,傅作义和司徒雷登在暴雨中游览故宫,看到太和殿千龙吐水的盛景。

这里的重点不是千龙吐水的盛景,重点是这个镜头是进入故宫实地拍摄的,还是开着汽车进去的。

现在的影视剧哪还有这样的机会?规格不够啊!

然后,《大决战》的格局非常大。

《大决战》按三大战役,分成三个独立的摄制组分别拍摄,由总导演李俊总揽全局,负责最终的成片把关。

所以,《大决战》三部曲是分别上映的三部独立的电影,但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作品。不仅人物、剧情故事,前后关联;连一些重要的写意镜头,都做到了高度的前后呼应。

这么深刻而直白的寓意,相信一个小学生都看得明白。

【为了拍摄那个3分钟的黄河解冻破冰的镜头,摄制组花费了两年时间多次蹲守。】

这时,磨盘上是空的。

石磨上碾压的是小米,《大决战》碾压的是什么呢?这是多么直观的隐喻啊!相信观众心里都有答案。

【有八一厂协拍的剧版《大决战》也有推石磨的镜头,要说剧版没有模仿或参考电影三部曲,观众也不会信。】

《大决战》这样的主旋律大片,是众多特型演员绽放光芒的舞台,但我们没有看到孙飞虎、王铁成等经典特型演员的身影。

没有选择王铁成是年龄问题,当年他正主演电影《周恩来》,并在1992年获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没有选择孙飞虎,则是认为他饰演的蒋介石,丑化的痕迹比较明显。选择赵恒多饰演蒋介石,除了年龄、气质相符,比较客观的表演才是他入选的主要原因。

最终,《大决战》三部曲中,《辽沈战役》的豆瓣评分最高,这离不开马绍信饰演的林彪的功劳。林彪是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的司令员,辽沈战役的核心指挥员,是个杀伐果断的狠人,又是个沉默少语爱看地图爱嚼黄豆的怪人。

马绍信在人物形貌上都演出角色的精髓,更在这些小细节上,表现出了人物的个性。

客观的讲,《大决战》也确实和一般的主旋律影片一样,大篇幅的表现领袖们的运筹帷幄,也有很多大战前闲庭信步的生活片段。

《大决战》同时也有不少,表现无名小人物的精彩轶事。

最后,在坚守塔山的战斗中,小战士和他的战友都牺牲在阵地上,那条红围巾还在那飘扬。

两个大学生一路跑,一路就和一个十几岁的战士聊上了;小战士说以后想来这上中学,大学生马上说欢迎,一派胜利的欢乐景像。

《淮海战役》最妙。

一个国军通讯兵丁小二,在关键时候冒着炮火接通了电话线,被邱清泉亲自授予一枚青天白日勋章。

邱清泉问他怎么当的兵,丁小二说:

前年我16岁,我在车站上卖鸡蛋,车上有个排长让我把篮子举高点,举高点。我踮起脚举上去,他顺手就把我提溜上车,在我脑袋上扣了顶军帽,我就当了国军了。

全场一片哄笑。

【这个角色,在剧版《大决战》中也有。】

肩负伟大使命的《大决战》,不可能完全跳出那些条条框框,但在保证方向正确的前提下,不仅拍出了宏伟的气势,也拍出了客观事实,配得上它获得的所有赞誉。

后来,也许是拍《大决战》消耗了太多的元气,再加上无法再次获得拍《大决战》时那样的最高规格支持;之后八一厂用《大决战》的班底,拍的《大转折》和《大进军》系列总共6部战争大片,品质和影响力上,都达不到《大决战》的高度。

1991年电影版《大决战》三部曲,真的很难超越了。

优秀电影推荐

更多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jmlliu@outlook.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5 麻花影视 苏ICP备88888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