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导演帮 ID:daoyanbangwx」
作者:皮革业
来源:虹膜
编者按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好莱坞的常青树,他一个人集演员、编剧、导演多种职位于一身,九十岁依旧活跃在影坛一线。只不过,他还有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好莱坞最大的戏霸。
以下为虹膜正文
谁是好莱坞史上最大的「戏霸」?候选名单可以列出一长串的「剧组政治强人」。但凭一己之力改写行业规则,并因此命名的劳资协议条款的人物,只有一位——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勇闯雷霆峰》(1975)
《不法之徒乔西·韦尔斯》(1976)
伊斯特伍德不再亲自执导,想找年轻导演合作,经公司推荐,选中了38岁的菲利普·考夫曼。考夫曼是标准的嬉皮士,受反文化运动感召,从哈佛法学院退学移居旧金山,又跑到欧洲游历两年后才回国做电影。伊斯特伍德看了考夫曼之前拍的西部片《血洒北城》,跟《不法之徒》时代背景吻合,决定由他出任编剧和导演,自己来演男主角。
《血洒北城》(1972)
考夫曼第一次跟大明星合作,急于抓住机遇,从剧本、选角到美术设计处处深思熟虑,力求完美。但这种工作方式有悖于伊斯特伍德的制作理念,他追求的是效率——以往都是拿到初稿就开机,遇到问题再调整,因为《勇闯雷霆峰》被批剧本太烂,才容忍了考夫曼的精雕细琢。
等剧本的过程中,伊斯特伍德想起女演员桑德拉·洛克,符合他对南方美女的想象,就约来试镜。洛克因《心是孤独的猎手》的改编电影成名,出道就获了奥斯卡提名,但之后没什么起色。出乎伊斯特伍德的意料,31岁(对外宣传是28岁)的洛克保持着姣好的容貌和纤细的身材,可以胜任片中落难少女的角色。
《心是孤独的猎手》(1968)
更糟的事还在后面。
1975年10月,《不法之徒》在犹他州开机。考夫曼拍戏讲究细节,在机位、打光上花了太多时间,伊斯特伍德大为不满,认定这是导演能力不足,会拖延拍摄进度。
考夫曼不仅没能及时调整,还在工作以外出了更大的昏招,他迷上了洛克,贸然邀请女主角单独共进晚餐,说是要讨论角色。洛克的回复帮他认清了形势,她已经答应伊斯特伍德,当晚无法再接受导演的邀约——其实开机不久,洛克就跟伊斯特伍德住在了一起。
真正压死骆驼的,是一只啤酒罐。开机两周,剧组准备转场,考夫曼要补拍完主角在沙漠里骑马的镜头再走。伊斯特伍德不想跑那么远去补个没用的镜头,但架不住导演一再坚持,才勉强同意。
考夫曼取景时看好了一片沙丘,留下啤酒罐做标记,等大队人马赶到,却死活找不到。考夫曼犯了完美主义病,一个人跑进沙漠去找。天色将晚,伊斯特伍德耗尽了最后一点耐心,让摄影师在原地架好机器,拍了那个镜头。
考夫曼最终也没找到啤酒罐,等他回到原地,发现已空无一人。
第二天,制片公司经理出面告知考夫曼他已被解雇,甚至不许跟伊斯特伍德见面,就把他直接送上了回程飞机。《不法之徒》剧组转到另一外景地,伊斯特伍德宣布考夫曼已被开除,自己接手导演工作。
伊斯特伍德向来讨厌工会的条条框框,断然不肯让步。只能由投资方华纳的主席弗兰克·威尔斯斡旋,他一面叫停剧组拍摄,一面跟DGA高层疏通,谈妥条件——保留考夫曼的编剧署名,伊斯特伍德接任导演,缴纳6万美元罚款,尽快平息了争端。
为杜绝类似现象,DGA立刻修订工会劳资协议,增加了替换导演的条款——禁止剧组任何现有成员取代导演,导演一职只能由未参与该片的其他导演来接任。违规者将被吊销DGA会员,署名、评奖、片酬等权益将不受保护,并处以高额罚款。由此,这一条款有个专门的叫法——伊斯特伍德法则。
「伊斯特伍德法则」也有失效的例外,就是遇到伊斯特伍德本人。1983年底,在拍《黑色手铐》时,历史重演,导演查德·塔格尔欠缺经验,跟不上进度。恼怒的伊斯特伍德没按DGA的规矩来找人替换,而是接过导筒,自己完成了剩下的拍摄。跟上次不同,塔格尔没被开掉,也保留了导演署名,当然是被架空的虚名。
《黑色手铐》(1984)
伊斯特伍德的强硬态度并非针对导演,他对明星、主创、投资方一视同仁,从不让步。当年《不法之徒》在华纳内部试映,管理人员看完都是溢美之词。只有刚进公司的制片助理大卫·格芬(日后梦工场三巨头之一)提出建议,认为片子可以剪短半小时。伊斯特伍德冷静地回复:你想剪哪些内容,我可以带你一起去剪(cut)。格芬信以为真,问要去哪里剪。伊斯特伍德说:我会到马路对面的派拉蒙,剪(签)一份新合同(cut a new deal)。
伊斯特伍德的逻辑简单粗暴——我的电影,我说了算。这也是他的成功密码和底气来源。凭「赏金三部曲」走红以来,伊斯特伍德就定下规矩,凡他出演的电影必须由其名下的Malpaso公司承担制作(署不署名无所谓,制片方老板都是他本人),这是没有协商余地的必要条件,更是他与各方博弈的制胜法宝。
《吊人索》(1968)
对驰骋影坛半个多世纪的老牛仔伊斯特伍德来说,不计其数的合作者意味着什么?在宣传《萨利机长》时,汤姆·汉克斯给出了标准答案——「都是马」。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