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被严重误读和低估(别看删减版)

麻花影视Aaron影视资讯人气:899时间:2023-10-22 01:02:02

今天我想写一部争议极大的电影。

有人说它是难得一见的经典古装片,但它在豆瓣上只有7.4分;

有人说它讲的是兄弟情深,也有人说它讲的是兄弟情的土崩瓦解;

有人说它讲的是一个英雄的故事,也有人说它讲的是一个野心家的故事……

而在我看来,这是一部被严重误读和低估的电影。

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它又在讲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由陈可辛执导,并于2007年上映的影片:

《投名状》。

其实这部电影有很多版本,但归根结底,可分为两个版本:

未删减版和删减版。

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在大陆上映的删减版,所以我们先来讲这个版本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清末。

彼时,慈禧当政,朝廷腐败,民不聊生。

太平天国、捻军、白莲教等民间起义风起云涌,各路英雄也附义如云。

李连杰饰演的清军将领庞青云,在一场战役中成了唯一的幸存者。

走投无路之下,他落草为寇,并结识了匪头赵二虎(刘德华 饰),及其小弟姜午阳(金城武 饰)。

在一次打劫中,庞青云立下奇功。

因此,赵二虎不仅把匪头的位置让给了他,还和姜午阳一起,与他结拜为兄弟。

三人结拜之前,他们各自杀了一个路人,以此为“投名状”。

所谓纳“投名状”,就是一个人在加入某个非法组织时,必须以某种非法行为作为保证。

比如,在《水浒传》中,当林冲被逼上梁山,当时的首领王伦就要求他必须提一个人头来,因为这样能彻底断了林冲的退路,使其与梁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投名状》中,三人纳“投名状”也是这个目的。

同时,他们还发下誓言:

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这句誓言,也为最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之后,庞青云以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带领一百多个兄弟投靠朝廷。

从此,“匪”变成了“兵”,走上了正途。

这个故事,出自三弟姜午阳之口。

从见到庞青云的那天起,庞就取代二哥赵二虎,成为了姜午阳的偶像。

但后来发生的几件事,却开始暴露庞青云的另一面,三人的兄弟情也开始土崩瓦解。

第一件事,发生在舒城之战中。

攻下舒城后,庞青云要处决两个奸淫民女的小弟。

赵二虎表示不解:“进城抢三天,这是规矩啊!”

庞青云说:“我们不能被人欺负,你也不能放纵手下欺负百姓。你知不知道,这样会毁了我心中的大事!”

此话一出,庞青云的形象又高大了一些。

但紧接着,影片中出现了姜午阳的画外音:

“那一刻,我们都被感动了。后来发生的一切我才发现,他骗了我们,那只是他野心的开始。”

第二件事,发生在“苏州之围”中。

在围攻被太平军占领的苏州9个月后,守城的太平军将领愿意投降,但在临死前,他请求赵二虎:

“让守城的士兵回去务农,不要羞辱城里的百姓。”

赵二虎答应了他。

然而,庞青云却背信弃义地杀了四千降兵。

赵二虎一气之下决定带兄弟们出走,回村子继续当匪,庞青云苦苦挽留:“将来你会知道,我今天的决定是对的。”

赵二虎相信了他,便留了下来。

之后,他们顺利攻下了南京。

战功赫赫的庞青云因此得以面见太后。

在朝堂之上,他向太后提了一个请求:“免除苏州辖区三年税赋,修生养民。”

太后应允了他,并封他为江苏巡抚。

此时,庞青云似乎兑现了他的诺言——救民于水火。

赵二虎也终于理解了庞青云,但他不知道,此时,朝廷已经在向庞青云施压。

原因之一,是太后担心庞拥兵自重;

原因之二,是赵二虎犯了军中大忌——在苏州之战中带头哗变,在南京之战中让士兵们私分军饷。

为了顺利坐上江苏巡抚之位,庞青云做了两个决定:

第一,带头裁军。

第二,杀赵二虎。

但三弟姜午阳却天真地认为,大哥要杀二哥只是为了一个女人——二嫂莲生。

所以姜午阳先杀了二嫂,之后又在庞青云赴任途中,当众刺杀庞。

此时,三位朝廷命官在一起喝茶,他们说:

“南京是重镇,太后想安定天下,怎会倚仗一个外人?”

原来,朝廷也容不下庞青云了。

从这个版本看,庞青云是个背信弃义的野心家,为了爬上高位,不惜杀降兵,杀兄弟。

但同时,我们又觉得,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

比如,当姜午阳刺杀庞青云,庞原本可以轻易打败姜午阳,并对他痛下杀手,但他没有,他只是苦苦哀求:

“我求你,别再打了!”

再比如,在朝堂上,他请求“免除苏州辖区三年税赋”。

但这话是他该说的吗?

战功是他的,赋税也是他请求减免的,好人都让他来当,单都让朝廷买?

况且,苏州辖区是纳税大户,如今朝廷缺钱都缺疯了,他不知道吗?

再比如,在朝堂中,他也不站队,不巴结。

狄大人、陈大人和他说话,他却生硬地说:“我有公务在身,告辞了。”

仔细想想,这是一个野心家该有的行为吗?

野心家不该主动向朝廷,向同僚“纳投名状”,在浊世中以浑浊之身来寻求进身之阶吗?

怎么能摆出一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姿态?

所以,庞青云背信弃义究竟是为了理想,还是为了野心?

这一直就是大家争论的焦点。

而在另一个版本——未删减版中,我们其实可以找到更多蛛丝马迹。

比如,在舒城之战中,当庞青云处决两个奸淫民女的小弟,他是这么说服赵二虎的:

“你们投军,是为了不让人欺负。现在我告诉你,不光我们,全天下的百姓,都不能让人欺负。”

此时,姜午阳的画外音响起:

“直到那天,他才说出了他心里的未来,他告诉我,以前不做是时候不到,怕我们不懂。”

但在删减版中,这段画外音改成了——

“那一刻,我们都被感动了。后来我才发现,他骗了我们,那只是他野心的开始。”

再比如:

当姜午阳去刺杀庞青云,删减版中也加了姜午阳的一段画外音:

“他竟然杀了二哥,他以前说杀狗子,杀那些俘虏是为了天下的百姓不受欺负,他撒谎。他只为他自己。”

姜午阳的这些画外音,成功地让我们认为:庞青云是个背信弃义的野心家。

但别忘了,这个故事自始至终出自姜午阳之口。

他的画外音看似客观、公正,因为他是兄弟三人中最天真纯粹的那一个。

但也正是这种“天真纯粹”,使他成为了一个典型的“不可靠叙述者”。

产生“不可靠叙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偏见、误解、无知、自欺欺人、故意欺骗……

姜午阳虽然崇拜庞青云,但他并不理解庞青云。

所以,影片中才出现了滑稽的一幕。

当庞青云设计杀赵二虎,庞在黑屋子里自言自语:

“今天,我的愿望总算快实现了。你迟早会明白,小七、狗子,死得是值得的,苏州的那些人,死得也是值得的。你……也是值得的。

苏州要造反,我本可以杀你的,可是我不舍得。可今天,朝廷要你,你说,我怎么办?二虎,安心上路。”

很明显,庞青云杀赵二虎绝不是为了一个女人。

但此时,刚杀了二嫂的姜午阳却跑来对庞青云说:

“大哥,你没有理由杀二哥了,嫂子已经死了。”

庞青云听了这话,估计想哭又想笑,这个三弟是真的不了解他啊。

所以,姜午阳的那些画外音,还可信吗?

庞青云曾说:

“我这一生,如履薄冰。你说我能走到对岸么?”

他所说的“对岸”,到底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可以用四句话来形容:

扶大厦于将倾,救苍生于水火;

解万民于倒悬,济百姓于饥寒。

只是,他不相信“匪”能做到这一点,赵二虎不能,太平天国不能,义和团也不能……

只有进入体制,跻身统治上层,他才能力挽狂澜。

所以,为了登上江苏巡抚之位,他不惜背信弃义地杀降兵、杀兄弟。

因为他很明白,想要做good thing,就不得不用dirty hands,否则他连机会都没有。

假如他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杀人,他不会暗地里哭着说“你们的死是值得的”。

因为虚伪的人不会对自己也这么虚伪。

实际上,直到最后,当姜午阳因刺杀罪而被凌迟处死(这一段也被删了),他才真正理解庞青云的抱负。

同时,他也悟出了一点:

庞青云所走的这条路,也救不了那个腐朽的朝廷和黑暗的世道。

因为那个朝廷已经烂透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庞青云和苏州城的太平军将领其实是一样的。

他们都想还世界一片清明,只不过,庞青云走的是体制内的改良之路,而太平军将领走的是革命之路。

在临死前,太平军将领说,他十一年前卖了祖业,关了生意,从军反清。

由此可见,他革命并不是因为自己吃不饱饭,而是因为看到别人吃不饱饭。

只是,他没想到,有一天,太平天国会比清廷更腐朽。

之后,太平天国内部又上演了“天京事变”、“王杀王”、“宁汉分立”的丑剧。

就这么一帮“匪”,能救民于水火吗?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悲剧。

而影片中的兄弟情,也以一种土崩瓦解的方式,完成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投名状,快。”

庞青云之所以这么说,一是他知道自己违背了结拜时的誓言,他甘愿受死。

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容于朝廷,与其死于朝廷之手,不如死于兄弟之手。

所以,那一刻,尽管所有的理想都破灭了。

但兄弟情,还在。

优秀电影推荐

更多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jmlliu@outlook.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5 麻花影视 苏ICP备88888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