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1翻开新的一页,《奇葩说》第七季的到来,让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些过年的色彩。
虽说是全新的一季,但有一个人却仿佛“被困在了过去”———她就是许吉如。
“被困在过去”并非是什么贬义词,实在是因为她的“过去”十分耀眼。
许吉如:一代海归学霸领头羊
许吉如,出生于南京,哈佛才女,拥有女神般的面孔,学霸光环的加持,逆天的履历以及惊人的逻辑和口才。
简单的给她贴三个标签的话,那必须是:清华、哈佛、全球顶级律师事务所。
【许吉如的一些高光时刻】
如此看来,称许吉如为最早一批进军娱乐圈的海归学霸领头人也不为过吧,恐怕连前段时间爆火的斯坦福“凡尔赛王子”王骁见到许吉如,都要喊一声前辈吧~
许吉如参加了第六季的《奇葩说》,节目刚开播更是因为霸气的辩论风格和颜值被捧成女神,甚至连节目组都“偏爱”她,为她跳转了播出顺序。
可惜,捧和捧杀只在一念之差。
后来,因为节目组的捧杀,也因为她自己本身的表现力下降,她的“观众缘”到达了一个低谷。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评头论足———“缺乏综艺感”、“咄咄逼人”、“大道理太多”、“输不起”、“顶着律师头衔卖课”、“营销过多”等等,网友们对她的网暴愈演愈烈。
“感觉她是凌驾于普罗大众之上的演讲。”
“面目有些狰狞。”
“不停营销才女人设,甚至贩卖课程,吃相未必有些难看。”
“太爱讲道理了。”
“就是不喜欢美女讲道理。”
.........
哈佛女神许吉如本来自带光芒,如今却被一道辩题束缚住、被普罗大众的唾弃而逐下了神坛,自信也被打得稀碎。
虽然也打出过很漂亮的辩论,但随着节目的播出,她的发挥渐渐不如前几期,失去观众缘的她,讲得话再有道理,大家也听不进去了。
恶评如潮,淹没了她本来满腔的热血和自信......对她而言,第六季奇葩说也在谩骂和遗憾中收场。
显然,经历了上一季的失败和网络暴力后,再次来到《奇葩说》第七季的许吉如,状态不佳。
(许吉如一上台就躲在讲台后边)
再优秀的人,都会有易碎的自信
第七季《奇葩说》海选,许吉如回归,却丝毫没有老奇葩的自信。
明明是优秀的哈佛才女,却被嘲到再也无法自信大方地做自我介绍了......
这改变是不是像极了《令人心动的offer2》里的王骁?斯坦福的优秀才子,却反复被人教导要收起锋芒,作为初入职场的综艺小白,王骁在这段时间里受到了不少的暴力言语攻击。
从最开始的人人吹捧、关注焦点,到现在王骁主动坐在聚餐的角落、默默不语,做课题的时候刻意规避主导位置,变得小心翼翼。
同样,许吉如和这期很多新人相比,明显有些闪躲和不自信,跟之前的她自己更是判若两人。
在娱乐行业,类似的捧杀案例有无数个,但是这两次,作为留学生群体,我们感受到了更为强烈的共鸣。
在四位导师面前,许吉如更是坦言自己在上一季《奇葩说》结束之后,曾一度有抑郁的症状,也向马东老师求助过。
一番叙旧之后,马东带着期待问许吉如:“有什么(新)东西要分享吗?”
这时,导师们或许还希望能从这个一贯机灵的女孩口中再听到新鲜的东西,但是许吉如的回答却令人担忧———
她说:“有,我就是准备了当时我打的最后一场辩题,就是我打成八十五比十五那个样子的那个辩题。”
是的,上一季最后让她惨败的那个辩题,被她一字不差原封不动地又带了回来。
简单的一个辩题,从她口中说出来却显得格外沉重,仿佛裹着粘稠的黑色酱汁,里面参杂着执念和怨气。
现场气氛在这一刻凝固了,隐约好像有什么东西破碎了———她也曾闪闪发光啊,可如今她在告诉全世界:她的自信丢了。
导师们听到后也若有所思,显然大家都无心听她准备的发言了。
杨幂作为奇葩说的忠实粉丝,对许吉如的心态也比较担心:
“你为什么还是停留在那个时刻,这个其实是让我觉得有点担心的地方。”
蔡康永更是犀利点出:“所以,这个题目在你心里记挂了这么久啊。”
仅仅一年的时间,许吉如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人变消瘦了,眼神也变得若有所失。
她摘下了让她眼睛炯炯有神咄咄逼人的大直径美瞳,头发也从倨傲的卷发变成了柔顺的直发,讲话的时候,她的指头再也不会指指点点了。
相反,她把手掌落在一起,紧紧地握在胸前,讲话的时候眼睑低垂、眼神闪躲。
她把大家不喜欢她的地方通通改了,重新回到了这个舞台,大家却叫她释怀吧,忘了吧。
从她口中说出来的辩题也不再是热爱了,而是一份放不下的的执念。
这种一落千丈的落差感,不禁令人唏嘘。
也有人心疼道——这也许就是学霸的执念吧,硬要把一道题做对为止。
然而,“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这样的鸡汤在她的身上却没有灵验,反而将她推向了一种“偶尔自知但却很难自视”的迷离状态。
也正是因为看到她如今患得患失的样子,才让导师们认为,不要再回到这里,是对现在的许吉如最好的选择。
马东:“所有的那些故事,其实随着《奇葩说》第六季已经过去了,但是它大概只留在了你心里。我内心觉得,其实《奇葩说》对于你来说,在第六季中间,就已经结束了。”
于是许吉如被待定,然后被淘汰,无缘第七季《奇葩说》。
许吉如的案例让我们发现
“观众缘”是一门玄学
关于许吉如在上一季被骂的原因,有不少网友提到了“观众缘”、“综艺感”这类词语。
比如说她没有综艺感、德不配位、太认真太较劲、败了观众缘......
其实,观众缘就是一门玄学。
现在铺天盖地的综艺和电视剧都给观众打开了所谓“上帝视角”,这时常让观众误以为自己懂得很多......
但是大家往往容易忘记,当事人并没有观众的上帝视角,我们再“懂”,也都只是揣测。
在录制奇葩说的时候,我更愿意相信许吉如本身是没有瞧不起对手和观众的意思,但她的一些无意识的举动和神态、过于认真的性情,的确可能让看客感觉到了不舒适和高傲,随即产生抵触。
有这种抵触情绪本身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因为是上帝视角,再加上弹幕的发酵,我们不必要地放大了选手的一些行为并且将其妖魔化,这才让网络暴力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更甚至,有时候观众讨厌一个人,是完全没有理由的。
这就是为什么说观众缘是一个很玄幻的东西。
令人庆幸的是,从蛛丝马迹上来看,感觉许吉如似乎也在慢慢释怀,并且摸透综艺的套路了。
因为最近在b站上,她点评了一期《令人心动的offer2》,在里面,她直言很心疼这些素人实习生,并且说“综艺节目比职场更值得茫然”。
让哈佛才女感到迷茫的,居然只是一档综艺节目。也许是因为许吉如一贯的学霸作风告诉她,面对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谨慎。
但是面对综艺节目,这样的学霸态度却反而坏了事,被批成是“没有综艺感”、“不接地气”、“太较真”和“输不起”。
而这些标签也不是第一次被贴在留学生们头上了。似乎每有一位留学生学霸上综艺,这些标签都会自动贴在他们头上,反倒成为他们获取观众缘的一种拖累。
【许吉如隔空安慰王骁】
不只是综艺节目,
留学生归国的落差感随处可见
许吉如的这种落差感,对留学生而言也并不陌生。
大家因为种种原因出国、相聚,如今自成一派,也有了我们的小团体——也展望过很多不同的未来、前景,考虑过就业的规划,大部分也都是光鲜亮丽的。
然而,2020年疫情的爆发——让留学生们变得局促,未来也变得局促模糊。
我们狼狈地收拾起行囊,四五年的留学生活被挤挤凑凑塞进了不同的箱子里,寄存到了无名的仓库。
只带着一两个行李箱,我们伴随着骂声慌乱地回了国,像极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顶着时差上网课,颠倒黑白,凌晨5点考final,艰难的维持着GPA,不被国人同胞理解,时不时还要忍受着professor那边的一些误解。
每代留学生都在经历着各不相同的落差感。渐渐地,海归们顶着日渐暗淡的光环,受得是另一种难言的苦。
人们对留学生活充满着误解,一个海滩照片的朋友圈就是“成天度假不务正业”,殊不知那是村里方圆几百里唯一拿的出手的景色了。
更甚至,因疫情归国的留学生被官方建议入学高职高专,不少网民在评论里冷嘲热讽。
留学生本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群体,现在因疫情产生的对立情绪被激化,留学生学成归来,少不了要直迎社会上的许多偏见。
再加上家里的高期望、求职竞争的压力、学历的不确定性、世界名校变野鸡大学的不认可,留学生群体未来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
我们仿佛和许吉如陷入了同样的困境——曾经也十分自信地站在舞台上,却在舆论的否定与攻击中、现实与落差中逐渐自我否定。
许吉如和之前《令人心动的Offer》中的斯坦福学霸王骁所面临的困境,像极了留学生在社会上和职场里的缩影。
我们一直被误解,无意间蹦出一个英文单词就是炫耀,说一句赞赏自由的话就是崇洋媚外。
初入职场的留学生,最容易被议论的也是学历。最开始还能带来很多名校光环,可慢慢地,这种光环会变成一种负担。
在职场中,总有人在背后暗暗嘲讽,话语中充满着对国外名校的偏见———“什么xxx海外名校,不还是和我们坐在一起了?”
“在国外混不下去了呗,才回来找工作!”
“什么名校学历,都掺水了!”
“都是出去混日子的富二代。”
“哈佛?捐栋楼不就行了?”
根据《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近30%的留学生认为第一份工作未达到预期,70%的留学生归国后遇到文化理念、落户就业、政策限制等难题;更有27%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普遍自我评价过高。
外界普遍认为留学生总是以高傲自居。面对这样的固定思维,我们显得更加弱小无力,不少人也选择采取王骁和许吉如的方法———收起自己的骄傲,磨平了棱角。
名校光环和社会的讨论“捧”起了留学生,可舆论却看不惯我们一点点自信的风采,捧得越高,跌得越疼,一代代留学生被“捧杀”。
而如何去正确看待这种捧杀,如何去面对落差感,努力克服焦虑情绪,或许是留学生们如今,最应该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落差感?
关于许吉如的自信
以及观众缘玄学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欢迎在评论区“开杠”!
文| Olivia
关注Panopath 过来人
后台回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