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爷有话说-
《国家宝藏》每一季的播出都伴随着一大波的讨论,从文物的选品到对历史的演绎,从每一小段的bgm到每一句文案,都值得反复品味。对比前两季,第三季似乎更为低调,但仍斩获豆瓣9.5的高分,不愧是央视爸爸!
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
那必定是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文明。
而有这么一档节目,汇集了五千年文明的光亮,打破了大众对于文博类综艺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真正做到了“让国宝活起来”。
从“不愧是央视出手”、到“如果只允许看一档综艺,《国家宝藏》必定榜上有名”,B站上,目前已有将近八千人为其打出9.8评分,豆瓣上,也有一万多人打出9.5的高分——接近满分的状态,也代表着观众对节目的认可。
在这档综艺里,我们得以跨越千年,与祖先对望,与文明对话。
它的主角,从始至终都是那些凝聚着无数前人智慧的国宝们,其他的人或事,都是锦上添花。
主持人是张国立,自称为001号讲解员,一身长袍,侃侃而谈,既有底蕴深度,又不乏幽默,和严肃又活泼的节目相得益彰。
舞台效果恢弘大气,每一处特效都毫不马虎。不管是王贞仪见到的浩瀚星空,还是几代人守护的九色鹿,都让人身临其境,无法自拔。
而在这些精致又有美感的特效支持下,国宝们显得更为立体壮观。
借古喻今、讲述文物“前世今生”,而在本季《国家宝藏》中,除去“常驻嘉宾”故宫外,全新加入了八座历史遗产:
930年西安碑林
1000年苏州古典园林
1300年布达拉宫
1700年莫高窟
2200年秦始皇陵
2500年孔庙孔林孔府
3200年三星堆
3300年安阳殷墟
在它们之中,600岁的故宫竟是最年轻的“弟弟”。
从节目的设置来看,本季依旧采用“解说 表演”的形式,每一件展示的国宝都有一个国宝守护人,他们将会依据每件国宝的来历,倾情演绎它们的前世故事,话剧质感般的呈现,迅速拉近了文物与观众的距离。而疫情,又让这份“云看展”变得更有意义。
每一位国宝的明星守护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契合国宝的气质。
在矗立于世界屋脊之上的布达拉宫中,我们见到了16岁便和亲至吐蕃的文成公主。而当杨紫的文成公主扮相一出来,立刻叫人感受到了何为初唐盛象:身着半袖衫、短衣、长裙,头梳宝髻包巾,环佩铃铛,大气雍容。
传说,李世民舍不得让自己的亲生女儿远赴异乡和亲,便选定了一位旁室的女孩,封其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论这个传说是否真实,我们都不能否认文成公主对于“汉藏一心”做出的贡献。
她跳脱出身份、跳脱出自己,将无数大唐文化的精华,带进了藏区。
藏区吸收了她带来的佛像与经书,藏传佛教就此扎根繁衍,千年过去,僧人与佛寺遍布藏区,无数人在这里获得内心的平和;藏区吸收了她带来的建筑技术、冶炼技术,布达拉宫从此往后一千三百年屹立不倒,照看着六百万雪域人民。
她对吐蕃、对吐蕃百姓的心,江山可鉴,雪山为证。她常回望长安,但终此一生,她都没有再回到故土。
《国家宝藏》讲述的故事里,除了秦始皇、郑和、李世民、文成公主这样的历史名人,还出现了让人倍感陌生的名字,王贞仪,子枫妹妹就在“前世传奇”中扮演了这位鲜为人知的传奇女性。
这个生活在乾隆年间的女子,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
虽然她只活了29岁,但她冲破了时代强加在女性身上的枷锁,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清朝,成为了一名了不起的女科学家。
她的才情,不仅局限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之上,还精通数学、天文学、医学。
在她短暂的一生里,学骑射、通星象、精历算、工诗文、擅绘画、通医理、破礼教,像太阳一样璀璨耀眼。
1994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金星上的一个陨石坑命名为“王贞仪”,纪念她为天文学研究所做出的的贡献你;世界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把王贞仪列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科学家……
在那个中国天文学逐渐式微的时期,世人猜不透她总爱仰望星空的奇怪行径。虽然面对众多非议,但她始终秉持着对天文学的热爱,传承与学习着先人们年复一年描摹的星空。
不沉陷于世间的蝇营狗苟,只追随心中那一片深邃的远方。
“颜筋柳骨”,这是每一位接触过书法的孩子都耳熟能详的一个词。但它的意义,在八十四岁高龄的许幻山演绎下,带给人凛然风骨的震撼。
家风不朽,自有后来人。
八尺男儿,只为家国流血洒泪;铮铮傲骨,不与权臣摧眉折腰。
当然,每一个国宝守护人演绎完前世传奇之后,都会有一个国宝的“今生故事”讲述者,让国宝从古到今完全地活起来。讲述者们来自各行各业,身上有许许多多的不同点。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对国宝爱得深沉。
文物摄影师赵震,每天的工作便是给兵马俑坑中的秦俑拍摄影像。在一次拍摄中,他看到兵马俑的嘴唇上,留有2200年前工匠留下的一枚指纹。
“当时我就傻在那了,时间已经消失了,就在同一个位置上,他刚刚离去,而我还踩在他还有温度的脚印上。”
提及当时的震撼与感动,他几度落泪,这段动情的讲述,更是让无数人动容。
这八千尊秦俑的背后,站着的都是活生生的百姓。他们或许不曾留下太多记载,却早已化为日月草木,随着他们留下的耀眼文明,融进了我们的血脉之中。
这些文物工作者,他们或几十年如一日,与六千多箱、几十吨碎瓷片打交道,一片片拼接、修复,只为还原历史的原貌,重现祖先的智慧,尽一份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或竭尽全力保护战火中的龟甲碎片,辗转多地,伏案多年,只为拼凑出一个真实的殷墟;
或漂洋过海,用尽毕生所学,只为给远在海外的二骏带去家乡的问候;
或是勤恳专注,六十年如一日守护敦煌,一家三代,都把青春献给了戈壁滩上的中华文化奇观……
其实,除了他们,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人,在从事着与文物、历史息息相关的工作。
从1901年向哥伦比亚大学捐赠出自己全部家当的丁龙,到为汉藏一心做出重要贡献的雪域伉俪张廷芳和次旺俊美;从依旧研习藏药的医者,到沿用至今的三通地下水网设计者,他们都在不同的时空,与历史进行着对话。
每一位讲述者都让人肃然起敬,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专业、热爱、匠心、传承,是多么可贵动人的品质。
这些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人,才是闪闪发光的。
节目不仅让无数观众重新认识了我们文化的瑰宝,更是让这群守护者的匠心与坚守熠熠生辉。正是有了这群平凡而伟大的宝藏守护者,才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五千年历史得以延续,让越来越多人了解到历史真貌。
国家宝藏第一季走过华夏文明的腹心,第二季看到五千年孕育的生机,第三季聚焦于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
还记得开场白中这么说道:
“或许回望祖先们走过的历程,留下的创造,挥洒的情感,坚守的风骨,更能让我们体认中华民族究竟为世界文明贡献过什么,而今天的我们又究竟该为后世子孙留下些什么?”
通过这些文物,我们感受到其背后文化的重量、底蕴,知晓了“何谓华夏,何以中国”,它书写过去,指引未来。
《国家宝藏》第三季已近尾声,但留给我们的内心拷问,答案又在哪里?
咖爷觉得,是知其来处来,知其去处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文化咖·原创文章 —
▼